• 我的位置: 首頁 > 視頻 > 正文

    突破“純”講解的科普:中醫大一附院將持續推進中醫藥文化科普和推廣

    隨著貴州省首屆科普短視頻創作大賽的結束,經科普專家初評、終評和展評,評選產生了109個獲獎作品。其中,由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一附院”)制作的科普作品《高“鹽”值的隱形殺手》受到了大家的矚目。


    4月23日,記者聯系該科普作品的主創團隊成員、中醫大一附院宣傳科工作人員劉怡時,她正與同事余飛溝通新一期科普視頻《肩關節復發性脫位》的相關內容。一說起這個獲得一等獎的科普視頻,劉怡有太多的話要“一吐而快”了。


    4232.jpg

     貴州省首屆科普短視頻創作大賽社會組一等獎作品


    “在創意溝通的階段,我和同事余飛與醫生王琮瑞一起討論了視頻風格,我們的共同期待是突破‘純’講解的科普方式,在受眾觀看時能增加代入感?!眲⑩硎?,在設計策劃的初期,主創團隊便融入了更多的新意和巧思,選擇大家在生活里習以為常卻不以為意的食品作為例子,讓知識的獲取更加身臨其境。同時,加入了卡通裝扮的演員參與演繹,豐富了畫面和展示風格的趣味性。


    她告訴記者,科普視頻內容的專業度、精準性和通俗性,是主創團隊策劃、制作科普視頻的核心?!陡摺胞}”值的隱形殺手》的主講醫生王琮瑞在準備腳本時,參考了大量論文和指南的最新數據信息,結合自身豐厚的醫療知識和臨床經驗,以保證科普信息的嚴謹性。


    “我們一直在尋找醫療健康科普的最佳傳播方式??破展ぷ鞯哪繕瞬皇菑娭菩缘貙W習,而是吸引受眾主動參與,激發受眾主動了解內容的興趣和動力,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就成了我們制作視頻時的難題之一?!眲⑩嬖V記者,科普視頻內容依托的知識“大腦”,是醫院的專業醫護團隊,除了臨床工作之外,醫護團隊還兼任培養學生教學責任,他們傳播知識的習慣表達方式,是專業的授課講述方式。


    因此,如何幫助他們在鏡頭前把角色從“老師”調整回“醫生”,如何提醒他們受眾是普通人而非專業的醫學生,怎樣尋找到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向大家進行有效科普,是一大挑戰。

     

    4234.jpg


    “如何將晦澀難懂的中醫藥知識進行傳播,下一步科普的計劃?”記者問道。


    中醫大一附院宣傳科科長葛從軍介紹說,中醫藥文化內容豐富博大,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的精神滋養作用,也有簡便實用有效的養生保健知識和方法,中醫大一附院作為貴州省唯一的全國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將醫院環境和中醫藥文化展示空間相結合,形成了365天多區域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模式。


    為了實現有效的傳播,葛從軍坦言,醫院在科普上不斷地學習和嘗試,面對受眾多元化的實際情況,通過細分受眾,提前預判普遍興趣點,由此來設計傳播的具體內容、方法和途徑。醫院專業中醫團隊也有效解讀晦澀中醫藥內涵的核心,以通俗的口吻、趣味的呈現和流行的渠道進行普及,是科普目前所采用的方式。

     

    4231.jpg


    “醫院將診區、病區、館區有機結合,實現人在院中行,若在館中游的參觀模式。并建立了中醫藥文化宣講團隊,利用醫院現有巡講團專家隊伍,舉辦培訓班,為全省培養了近百位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人員,通過他們將中醫藥文化科普及宣教活動在省推廣。”葛從軍說,此外,醫院充分落實國家中醫藥文化推廣戰略部署,“基地”每年組織多次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單位開展科普講座和義診活動。將中醫藥文化知識、中醫藥診療服務、中醫藥專家資源帶到多地。


    同時,醫院搭建了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小程序,小程序于2022年上線運行,為大眾搭建了解中醫藥文化的橋梁。設計制作中醫藥文化、防疫科普等各類主題的文創產品如:八段錦宣傳冊、二十四節氣科普宣傳冊、中醫藥文化香囊、中醫藥防疫涼扇等,讓更多熱愛中醫、喜歡中醫、關注中醫的人獲得近距離了解接觸中醫藥文化的機會。


    葛從軍表示,未來,醫院也將持續推進中醫藥文化科普和推廣工作,推出更多的優質文創產品和科普視聽作品,讓更多人了解中醫藥、感受中醫藥、受益于中醫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冷賽楠

    編輯 李娟

    二審 劉娟

    三審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