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頁 > 省直 > 正文

【縣委書記(縣長)筆談】羅甸縣委書記楊興濤:讓民族團結之花在紅水河畔絢麗綻放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羅甸縣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以“弘揚大關精神、鼓足麻懷干勁、講好羅甸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助推羅甸高質量發(fā)展”為主題,著力打造“斛城石榴紅”工作品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chuàng)建工作,把創(chuàng)建成果轉化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羅甸實踐的強大合力。

 

微信圖片_20241205100721.png

羅甸縣逢亭鎮(zhèn)祥腳村粵港澳大灣區(qū)蔬菜保供基地(羅甸縣融媒體中心 史傳鴻 攝)


把牢思想政治“方向盤”

 

羅甸縣始終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各項工作的主線,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chuàng)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印發(fā)《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羅甸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實施方案》,對標目標任務,把創(chuàng)建工作納入全縣“十四五”規(guī)劃,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考察、巡視巡察、政績考核內容。


建立健全橫到邊縱到底的民族工作機制,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創(chuàng)建工作組織領導架構,縣直各部門明確分管領導和業(yè)務人員,1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明確統(tǒng)戰(zhàn)委員負責民族工作,186個村(社區(qū))明確工作人員具體抓民族工作,“黨委統(tǒng)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tǒng)戰(zhàn)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不斷完善。

 

弘揚勞動模范“精氣神”

 

發(fā)源于羅甸縣的“大關精神”和“麻懷干勁”是勞模精神的生動體現,是新時代貴州精神的生動縮影,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生動實踐。羅甸縣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共蠻瓦支部舊址、麻懷村全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大關精神陳列館為主要陣地,培訓干部群眾334期1.8萬余人次。組織98支“石榴籽宣講隊”開展“六史”、民族團結故事、中華文化等宣講2853場36萬余人次。大力弘揚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和勞模文化,被納入國家、省、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9位。


勞模題材電影《一山之隔》在全國公映,民族歌舞《戀戀布依》《挽留酒歌》在央視“星光大道”“民歌中國”等欄目播出,《布依姑娘制新衣》走進“村BA”“村超”現場,促進了各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相互學習,構筑了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園。

 

拓寬互嵌共融“新渠道”

 

以實施“三項計劃”為抓手,創(chuàng)新“五心五家+康養(yǎng)旅居+四方協作+九共一輪”的“四個平臺”。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和龍灘水電站淹沒區(qū)移民搬遷6.07萬人下山入鎮(zhèn)進城,在11個搬遷點建“五心五家”,促進搬遷群眾互嵌共融。以“陽光羅甸康養(yǎng)湖城”為主題,打造以陽光Sunny、運動Sport、甜蜜Sweet、慢生活Slow life為核心元素的“4S”旅居生活品牌,舉辦“紅水河杯”全國釣魚大賽、“奔跑貴州”總決賽、“五省市”舉重冬訓測試賽、“三月十三”民俗文化節(jié)等活動,紅水河4A級景區(qū)、大小井風景名勝區(qū)、月亮灣景區(qū)等鄉(xiāng)村旅游火爆出圈,吸引游客476.74萬人次,榮獲“全國十佳生態(tài)養(yǎng)生旅游名縣”稱號。


用好“國投+廣州市白云區(qū)+貴陽市+羅甸縣”的幫扶協作機制,雙向交流干部1404人,爭取幫扶資金3.59億元,建設項目186個,承接東中部產業(yè)轉移41家。打造紅水河沿岸“兩省四地十縣連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建立文化資源共享、特色產業(yè)共抓、社會發(fā)展共治、文化節(jié)日輪辦等“九共一輪”合作機制,在黨建、稅收、巡河、文化、執(zhí)法等領域開展合作,有效推動紅水河兩岸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走好共同富?!摆s考路”

 

羅甸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準確把握賦予所有改革發(fā)展以“三個意義”的要求,搶抓國發(fā)〔2022〕2號文件機遇,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zhàn)略和“四區(qū)一高地”主定位,深入推進工業(yè)大突破、城鎮(zhèn)大提升、農業(yè)大發(fā)展、旅游大提質行動,2023年全縣城鎮(zhèn)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萬元、同比增長3.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萬元、同比增長8.5%;2024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8%,增速列黔南州第二位。


用好“5525”防返貧監(jiān)測幫扶機制,“3+1”保障持續(xù)夯實,累計消除風險2715戶1.14萬人;深入推進勞務協作“11221”模式,實現轉移就業(yè)16.09萬人;新改擴建教育項目10個,新增學位4400個,逐步化解大校額、大班額;建立醫(yī)療質量控制中心39個,加入省州??坡撁?個,縣域內就診率96.28%;發(fā)放各類救助資金1.33億元,困難群眾救助實現應助盡助;推動城鄉(xiāng)建設綠色低碳轉型,177個行政村人居環(huán)境綜合整治實現全覆蓋,30戶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100%;榮獲“中國長壽之鄉(xiāng)”“中國火龍果之鄉(xiāng)”“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等稱號。民族團結進步成果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更加牢固。

 

筑牢和諧穩(wěn)定“壓艙石”

 

羅甸縣堅持推動基層“法治、自治、德治、數治”的“四治融合”,著力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qū)域自治“一法兩規(guī)定”、地方自治條例及單行條例,深化社會治安“1+6+1”工作,建立“321+N”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深入推進“法治羅甸”“平安羅甸”建設,榮獲“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稱號。


創(chuàng)新推進“黨小組+網格員+聯戶長”基層治理“鐵三角”模式,充分發(fā)揮“兩約四會”群眾自治作用,織牢基層社會安全防護網。全面推行“積分制+鄉(xiāng)風文明”行動,形成美麗鄉(xiāng)村“民治”、評分標準“民議”、積分結果“民用”、治理成果“民享”的文明新格局。運用貴州省網格化信息平臺、天網工程等,對涉民族因素的網絡輿情進行大數據監(jiān)測分析,不斷提升“數治”水平。


創(chuàng)作一系列展現羅甸縣特色民俗的作品,《貴州羅甸:迎新春民俗活動精彩紛呈》《深耕特色文化唱響最炫民族風》被《人民日報》、央視等媒體刊播,讓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新時代新征程,羅甸縣將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勠力同心、拼搏進取,讓民族團結之花在紅水河畔絢麗綻放,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羅甸篇章不懈奮斗!



一審:周偉斌

二審:哈文麗

三審:王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