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頁 > 旅游 > 正文

《貴州全域旅游》| 民族節(jié)慶——苗族姊妹節(jié):五彩姊妹飯 飽含情與意

頂圖2.jpg

飛歌獻予遠方客,米飯暗送心上人;


白天共享姊妹飯,夜晚相攜游方場。


這是一首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清水江沿岸的古老苗族情歌,歌詞基本上概括了苗族姊妹節(jié)活動的主要內容。


臺江縣的苗族男青年心里都非常清楚,在過姊妹節(jié)的那幾天,倘若能吃到姑娘送的五彩糯米飯,大多意味著姑娘對自己有好感。姑娘們悄悄的把自己的心思和愛情“藏在”五彩糯米飯里一起送給男青年,小伙子們就能從飯里的信物得知姑娘對自己的不同感情,這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切又在神秘中。


1、身著盛裝的吳金花與姐妹們走在巡游隊伍前方,她們身上這套華麗的服飾價值近十萬元。.jpg

身著盛裝的吳金花與姐妹們走在巡游隊伍前方,她們身上這套華麗的服飾價值近十萬元。


五彩苗族姊妹節(jié)的美麗傳說


從2013年開始,臺江縣每年舉辦的苗族姊妹節(jié)我都會趕去參加,因為我知道,這個節(jié)日并不是以吃糯米飯和唱歌跳舞為主要內容那么簡單,而是這個節(jié)日匯集了苗族的婚戀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社交文化、歌舞文化和勞作文化的豐富內涵,才是真正讓我如此執(zhí)著的原因。


臺江縣的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7%以上,因此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滔滔不絕的清水江從臺江縣境內蜿蜒而過,綿綿江水養(yǎng)育了一代代優(yōu)秀的苗族兒女。據說在古時候,居住在清水江沿岸施洞鎮(zhèn)有一對苗族男女青年名叫金丹和娥姣,兩人居住的村寨隔江相望。在一次趕集的時候,兩人偶然相遇,彼此之間產生了愛情,但娥姣的父母不準他們來往,逼迫她嫁回舅家,娥姣不從以死抗爭,金丹也非她不娶。為了愛情,兩人只好相約在娥姣村外的江邊悄悄約會,金丹每次都要渡船遠涉而來,為了不讓心上人餓著肚子,娥姣用裝有針線的竹籃藏著糯米飯帶去給金丹吃,剛煮出來的糯米飯被娥嬌的針線染成了五種顏色,后來他們的忠貞愛情終于感動了家人,兩人得以結為百年之好。這就是苗族姊妹節(jié)的來歷,之后五彩糯米飯被稱作姊妹飯,姊妹飯成為了姊妹節(jié)上的愛情信物。


在施洞鎮(zhèn)我還聽到了姊妹節(jié)來由的下文:據說古時候施洞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而三丙大塘卻有八百個青年男子因找不到媳婦而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娥姣、金丹“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娥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


從此以后,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苗族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jié)日活動。據《苗族古歌》記述,苗族聚居的地區(qū)過去幾乎都過姊妹節(jié),可如今大部分地區(qū)已經失傳,唯有臺江縣還完整地保留著這一古老習俗。 


6、苗族女性在家庭中享有較高的地位,女孩的著裝一般顯示著家庭的經濟狀況。這位漂亮的苗族姑娘身上印證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征:以大、以重、以多為美。.jpg

苗族女性在家庭中享有較高的地位,女孩的著裝一般顯示著家庭的經濟狀況。這位漂亮的苗族姑娘身上印證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征:以大以重以多為美。


場面震撼的萬人盛裝巡游


因為苗族姊妹節(jié)世代相襲,所以臺江縣不同村寨過姊妹節(jié)的時間也略有不同,有的村寨是在農歷的二月十五日過,但大多村寨是在農歷的三月十五日過。盡管時間上有所差異,不過節(jié)日的主體內容基本一致,過節(jié)的時候,每一個小小的村寨里可謂是人山人海,高亢的飛歌聲、渾厚古樸的大歌聲和情歌聲交織在一起,在寧靜的夜里可以傳到很遠很遠,活動以施洞地區(qū)的姊妹節(jié)最具有民族特色。


今年的農歷三月十三日,我們一行人駕車從貴陽出發(fā),到達臺江縣城已經天黑,只見大街上有許多掛著照相機四處散步說著外地口音的游客,我們草草吃了晚飯后準備住宿,可是沒有想到縣城里所有的客房都已客滿,于是我們不得不再次啟程前往臨近的劍河縣尋找酒店,好在兩縣相隔不遠,走國道過去不到半個小時。次日清晨八點,我們又趕回臺江縣城,因為當天上午,臺江縣城將會有一場別開生面、盛況空前的苗族盛裝巡游活動,這可是了解、欣賞苗族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最好的機會。


上午九點半,來自臺江縣九個苗族支系的上萬名苗族同胞身著盛裝,組成了10個方陣,在縣城主干道上開始盛裝巡游,因為姊妹節(jié)是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男子游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訂立婚約等活動內容為主,所以盛裝巡游的主角當然就是苗族女青年,她們人人身著本民族不同支系的服裝,把自己獨特而多樣性的苗族服飾文化精髓展示給四方來客,這場表演不同支系燦爛的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盛事由此拉開了苗族姊妹節(jié)的序幕。


此時的臺江縣城已是人山人海、萬人空巷。每年的姊妹節(jié),盛裝巡游都是整個節(jié)日的重頭戲,與往年一樣,走在巡游隊伍最前方的是臺江縣最靚麗的苗族姑娘,她們身上的每一套苗族盛裝都匯集了她們民族服飾、銀飾、刺繡、剪紙、織錦藝術于一體,姑娘們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伴隨著激蕩的木鼓聲和悠揚的蘆笙曲,踏著鼓點,跳起苗家舞款款而來,身上的銀飾隨著身體的躍動發(fā)出陣陣叮當悅耳的聲音;走在后方的苗族男青年們或吹響蘆笙,或肩挑醇香米酒、雞鴨豬肉等物品;苗家的阿爸阿媽們或做出劃船捕魚、或做出針線紡織的動作。整個巡游隊伍全方位、原生態(tài)呈現出臺江九個苗族支系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和苗家兒女日常生活的氣息,展示了各支系苗族的特色生產器物、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勞作文化和娛樂文化,強烈的藝術效果使游客能夠從中尋覓到苗族地區(qū)特有的生產生活習俗,其形式多樣的隊形變換、歌舞表演、生產生活形態(tài)展示場面,讓人著實感到非常震撼。


家住施洞鎮(zhèn)的苗族姑娘吳金花今年20歲,她頭圍銀花帶,上穿大領對襟衣,下著青布百褶裙,系綴滿銀片的圍腰,全身銀飾多達38件,重約6.5千克,是巡游隊伍中最漂亮最顯眼的姑娘之一,成了當天眾多記者、攝影師和游客追逐拍照的對象。


當晚我們沒有夜宿縣城,而是出發(fā)趕往長灘村。長灘村地處清水江支流巴拉河畔,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我們要趕去體驗一下 第二天一早的寨門攔門酒歡迎儀式。


16、在施洞鎮(zhèn)的迎賓儀式上,苗族姑娘給一位男子吃姊妹飯。在這種場合吃姊妹飯,苗族女孩表達的是歡迎的意思。.jpg

在施洞鎮(zhèn)的迎賓儀式上,苗族姑娘給一位男子吃姊妹飯。在這種場合吃姊妹飯,苗族女孩表達的是歡迎的意思。


7、當地苗族男子服飾比較簡潔,上衣大多為黑色或藏青色,小領或無領,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下著寬腳褲。.jpg

當地苗族男子服飾比較簡潔,上衣大多為黑色或藏青色,小領或無領,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下著寬腳褲。


攔門酒和老庚摸魚


汽車在山路上摸黑蜿蜒前行了半個多小時后,長灘村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夜色下的長灘村家家門前掛滿了收割下來的各種農作物,我們在靠近村口的一戶人家住下。當晚,吃過主人家的姊妹飯,喝過主人家的醇香米酒,品嘗了從農田里長大的鮮魚后,帶著一天的疲倦,我們在二樓的客房里枕著木香,呼吸著潔凈的空氣,聽著窗外蛐蛐的交響樂,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一陣陣響亮的蘆笙曲將我們從睡夢中喚醒,許多盛裝的苗族青年男女已經來到了村口擺下陣勢,十二張方桌依次排開,上面除了一大簸箕的姊妹飯外,就是香味四溢的苗家米酒。


攔門酒,表達著苗家人的誠心和敬意,像酒一樣濃烈,像山泉一樣清純??墒菫槭裁匆獢[下十二道呢?原來十二在苗族中表示一個大數,也是一個吉祥數,為了表示苗家人對進寨客人的尊重,因此要以最大最吉祥的數字隆重設置攔門酒,這也是形成如今苗族十二道攔門酒迎賓習俗的主要原因。


 因為近在咫尺,我們一行人搶了個進寨的彩頭。第一道攔門酒名叫恭喜酒,寓意祝福與歡樂,雖然沒有完全喝完,敬酒的姑娘并沒有強勸,我們來到了第二道攔門酒,這叫善良酒,意味著苗家人善良待客,抿下一口后我們快步走到了第三道勤勞酒、第四道勇敢酒、第五道聰明酒......直至第十二道攔門酒美滿酒,一切禮儀做完后,一位寨老對我們高興地說了一聲:“得罪了,最尊貴的客人,歡迎你們來做客”。這時人群閃開,苗家人很禮貌的讓出一條路恭迎客人進寨。


如今,攔門酒已經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當你來到苗寨時,首先迎接你的必定是一碗香甜的米酒。苗家小伙子吹響蘆笙,苗家姑娘唱著苗歌,端著一碗碗清純的米酒,笑盈盈地送至你的唇邊,無論你是誰,都請喝下,哪怕是象征性的抿一小口,也是對苗家人尊重你最好的回敬方式。


此時,我們回頭望去,已有數百名游客接踵而來,場面熱鬧非凡,嘹亮的敬酒歌伴隨著悠揚的蘆笙曲和客人的歡聲笑語在寨門口上空久久回蕩。


老屯鄉(xiāng)距離長灘村并不遠,開車不過十分鐘即到。在一家小餐館里我們的午飯還沒有吃完,就聽到外面人聲鼎沸,出門一打聽,原來是寨子里的人都準備要去田里捉魚,這就是苗族姊妹節(jié)上眾多特色活動中的其中一項重頭戲——“老庚摸魚”。


不久,村民們開始下田,可是不見他們抓魚卻在田里四處來回走動,原來他們是故意要把田里的水攪渾,目的是讓魚缺氧露頭以便抓捕,有心急者先是撈上幾條大魚,隨后大伙就一擁而上,你抓一條,他也抓一條,有的村民抓到魚來不及放到田坎,干脆用草繩將魚串起,隨著田里的魚越來越少,又出現了搶魚的場面,有的人還打起了“泥巴水仗”,結果肯定是人人一身泥水,但個個臉上都笑開了花。


讓我們驚訝的是,不管村民走到哪家田里捕撈,居然無人干涉。據說過去的苗族男女青年們就是利用這樣的活動機會,相互了解,從相遇相知到相愛成婚,所以“老庚摸魚”也就充當了媒娘的角色,這是當地苗族獨具一格的農耕文化和社交文化,亦有相互祝福、祈禱所在村寨來年五谷豐登、年年有“魚”的含義。


11、這就是當地苗族特有的“老庚摸魚”,不同村寨的苗族男女會以摸魚的方式進行交友、相識。.jpg

這就是當地苗族特有的“老庚摸魚”,不同村寨的苗族男女會以摸魚的方式進行交友、相識。


姊妹飯里暗藏著姑娘的心意


早在農歷三月十三日那天,臺江縣各地區(qū)的苗族姑娘們已紛紛上山去采擷南燭木葉、姊妹花等花草樹葉,回家后分別用冷水浸漬和用水煮的方法,制成紫、紅、黃、綠的花草汁液,再用這些汁液分別浸泡糯米,等汁液完全滲透進了糯米,再取出進行過濾,用清水沖洗去表面多余的色彩汁液,然后將糯米調勻,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芳香的五彩姊妹飯。來到施洞后我們發(fā)現許多苗族婦女正在家里做五彩姊妹飯,淳樸的她們無一例外都會主動把做好的姊妹飯拿給走進家門、即使不認識的人吃。一位大姐向我們介紹說,姊妹飯的顏色有著不同的代表含義,黃色象征五谷豐登;紅色象征繁榮昌盛;紫色象征紫陽高照;綠色象征家鄉(xiāng)美麗可愛;白色象征愛情純潔高尚。


施洞鎮(zhèn)清水江邊的游方場,一直都是最熱鬧的地方。中午,苗族女青年們經過一番精心打扮,各自帶上事先準備好的姊妹飯,到游方場上踩鼓跳舞和找小伙子對歌。早已等候多時的小伙子們想要吃到心上人的姊妹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這樣,整整一個下午,游方場里洋溢著歌聲。當然,除對歌以外,女青年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jié)”。


到了晚上,男女青年們相約到江邊對歌,男女分兩排坐定后,擺開陣勢,又再次拉開對歌戰(zhàn)幕,以歌傳情。對歌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古歌盤問和情歌對唱等,姑娘們用歌盤問姊妹節(jié)的來歷及姊妹飯象征什么等,你唱我答,歌聲不絕。通過生動的比喻、豐富的聯(lián)想抒發(fā)真情。唱到最后,誰對答不上來,或所唱的與對方唱的不合拍,答非所問等,誰就算輸,輸方要給對方禮物,當然贏方也會回謝相當價值的禮物。這些歌詞我們雖然沒有聽懂具體的含義,但是從他們的表情和神態(tài)來看,他們所有的人都已經陶醉在歌舞海洋的歡樂世界里了。


活動的過程中最能體現節(jié)日特點的就是,姑娘們用竹籃盛著各人的彩色糯米飯團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陪伴她們的男子們。到來年姊妹節(jié)時候,這些青年男子會買來禮物如繡花絲線、綢緞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里,帶回贈送給姑娘們,這叫“還竹籃”。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青年男女相互間的了解得以加深,進而產生并傾訴愛慕之情。 


9、苗族小女孩自出生后,她的母親就開始為她縫制嫁衣,一直到女孩出嫁。.jpg

苗族小女孩自出生后,她的母親就開始為她縫制嫁衣,一直到女孩出嫁。


在姑娘送姊妹飯給意中男子的過程中,有一個讓我們感到十分有趣的細節(jié)。若沒有姑娘送飯給這個男青年,男青年是可以去向姑娘們“討”的,“討飯”時男青年一般都會裝得很可憐,對自己喜歡的姑娘說:“請送一口嘎良(飯)吃,遮遮蚊蟲咬吧!”姑娘們往往覺得同情而慷慨相送。在送給男青年的姊妹飯里,機敏的姑娘們往往悄悄藏著標記,如松葉、棉花、香椿芽、辣椒或大蒜等,傳達某種特別的情意。放有芫奚菜表示同意與之交往,不確定可以婚嫁,尚待進一步了解;放香椿芽,表示姑娘暗示男青年可以早日前來迎娶;放有棉花,則暗示姑娘思念男青年的綿綿情意;看到糯米飯里有辣椒蔥蒜,知趣的小伙子就會默默離開;對待尚未成熟的愛情,姑娘們會擺上樹葉或松針,暗示討要綢緞或紅絲線,得到這樣的物示,小伙子都明白,紅絲線最終將牽連起的會是什么。


有趣的是,這個節(jié)日并非年輕人專屬,苗族的一些中老年男子也會與鄰寨相應年齡的婦女相約對歌,但歌中內容多為生活勞作之類,時間也僅限于當天。


“姊妹節(jié)”是苗族人民生活在中原黃淮流域時期發(fā)祥的民俗文化奇觀,曾經一度成為后來的中原民族的一種情愛生活方式。盡管中原地區(qū)的情愛生活方式被后來的“男尊女卑”和“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禮教閹殺了,但在苗族民眾中,這個傳統(tǒng)的情愛生活方式卻一直傳承至今,尤其在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的臺江縣,從未間斷過。


“姊妹節(jié)”是一個情與愛的節(jié)日,它真實地展現了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變遷過程中,苗族男女青年熱情奔放的情愛生活景象,同時它也是展示多姿多彩的苗族歌舞服飾藝術和豐富厚重的苗族文化底蘊的一個盛會,民族風情與人文景象蔚為壯觀,同時還是苗家人走親訪友、文化娛樂、社會交往的活動舞臺,是苗族內凝聚人心、加強團結的紐帶。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此節(ji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施洞鎮(zhèn)的獨木龍舟獨具特色,男子們劃船的槳看上去好像是一根木棍。.jpg

施洞鎮(zhèn)的獨木龍舟獨具特色,男子們劃船的槳看上去好像是一根木棍。


臺江縣概況


位于貴州省東南部,轄臺拱鎮(zhèn)、施洞鎮(zhèn)、老屯鄉(xiāng)、臺盤鄉(xiāng)、革一鄉(xiāng)、排羊鄉(xiāng)、方召鄉(xiāng)、南宮鄉(xiāng)等八個鄉(xiāng)鎮(zhèn)、161個村,過去山區(qū)交通不便,如今高速公路、國道線四通八達。


景點連接


反排鎮(zhèn):位于臺江縣東約20公里,其木鼓舞和蘆笙舞有“東方迪斯科”之美稱。在渾厚雄亮的蘆笙曲伴奏下,舞蹈極具節(jié)奏,四肢舒展,伴有身上銀飾聲響,很有民族特色。


排羊和九擺鎮(zhèn):在縣城西南方向約15公里的排羊和九擺鎮(zhèn)可以欣賞苗族精美刺繡、銀飾加工以及世界上唯一的苗族獨柱鼓樓。


紅陽苗寨:地處臺江南宮森林公園境內,距臺江縣城17公里。該村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底蘊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有口碑傳說、音樂舞蹈、蘆笙制作、銀飾鍛造、苗醫(yī)藥、紡織印染、土建歷法、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等。


打卡攻略


飲食:到苗寨吃風味當數酸湯魚。酸湯由辣椒、小西紅柿、米湯共同腌泡而成,魚則取自稻田或清水江中,味道鮮美獨特,不可不食。當然,姊妹飯更要一嘗。


住宿:臺江縣有賓館和招待所,設施比較齊全,干凈整潔,雙人標準間多在200元左右。如果想進一步體驗苗家人的生活起居,可到農家投宿。


交通:從貴陽乘高鐵35分鐘到達凱里南,換班車或者網約車可抵臺江。從臺江到施洞乘汽車一個小時,路程約35公里,票價20元,途中要經過長灘村和老屯鄉(xiāng)。


購物:苗族的主要特產是銀飾和蠟染,做工極為精致。臺江縣有一條銀飾一條街叫姊妹街,各種銀飾應有盡有,還有刺繡、蠟染等,圖案各異,甚為美觀。如果在村寨里直接從苗族群眾手里購買也行,苗族同胞淳樸耿直,做生意一般不會有欺詐行為,而且價格很便宜。


來源 |《貴州全域旅游》雜志

文|圖  寧堅

編輯 | 劉 霜

二審 | 謝予謙

三審 | 趙 林


全域旅游公益.jpg